海子之于我……
2014年03月31日01:29 来源:太原晚报 

  安 琪

  海子是中国当代新诗史上经典化最为迅速也将继续持久的一个诗人,我不止一次在各种场合遭遇到大学生们齐声朗诵海子诗篇的壮观场景,也每次都被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作打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海子的诗歌曾在1990年代被大面积模仿,迄今依然有诗人不由自主地模仿他,这显然说明了海子诗作的原创性之强大,原创性的作品就像自然山川,模仿品只能是盆景,为什么我们喜欢到真实的自然中去?就是因为自然生成的风景更容易撞击我们,海子诗作的撞击力无疑十分强大。

  除了海子诗作本身的魅力,他惨烈的死亡方式无疑也是引发持久关注的原因之一。海子的死恰逢一个大时代剧烈转型和变化,是对之前的自由主义思潮、理想主义精神的终结,知识分子心中的悲愤借助海子之死得到宣泄与凭吊,这应该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潜意识。

  海子这个人在我看来更像是用以证明诗神这个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指向精神的词汇存在的依据。正如风借助树叶的抖动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人类一切被发明出的词汇都有它被发明出的道理,尽管尽管我们看不见诗神,但经由海子我们知道了诗神的力量。就像莫扎特证明了音乐之神的存在,梵高证明了绘画之神的存在,海子毫无疑问则证明了诗神的存在。他仿佛被诗神附体一样在短短25年的生命中创作了那么多匪夷所思的伟大诗篇,他暴烈的死亡方式,无不让我们看到了诗神对自己选中的对象在创作上的优待与在生命上的残酷。

  就我自己,无疑受海子影响很深,他对诗歌奋不顾身飞蛾扑火一般的状态,一直隐隐地引领着我。正是因为这个奋不顾身,我在对女性而言已是高龄的33岁抛弃一切从漳州来到北京,那时我真的一点都不惧怕在北京将会遇到的一切困难,我还记得我几乎变形着脸对父母说,为了诗歌,就是死了我也心甘情愿。现在回望当初那个我,已经很遥远了。

  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死伤痛最大的就是他的家庭和亲人,陶渊明早就说过,亲人或余戚,他人已欢歌。从这个意义上我反对任何理由的自杀。当我活到中年,我感受到了青春期的诸多冲动中似乎总含有自杀冲动,这是很残酷的,一旦过了青春期,对生的热爱就占了上风,年纪越大的人反而越恐惧死亡。海子最终没有走过青春期的自杀冲动,真是很遗憾的事。跟海子相比,我无法望其项背。 

上一条
点击数:6103  录入时间:2014-3-31 【打印此页】 【返回】【关闭窗口
纪念动态
海子影像
海子研究
版权所有:海子故居 技术支持:亿网科技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查湾村 联系电话:0556-4644486 18298251793 E-mail:haiziguju@163.com
网站备案编号:皖ICP备12017241号